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安徽省 > 亳州市 > 蒙城县旅游

蒙城城隍庙

旅景网  [ 字体: ] [ 手机版 ][ 查看地图 ]
蒙城城隍庙
蒙城城隍庙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元、明、清至民国初期,是蒙城兴建和重修寺、殿、庵、观、祠、阁、堂、府、庙宇最多、最兴盛的时期。根据民国五年的综合统计,当时全县境内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庙宇100多所,其中县城里有22个,集镇上最多的小涧镇,有20多个,双涧镇有近50个,板桥集有45个。

城隍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,据《蒙城县志》记载,位于东门里黉巷街,西与文庙很近,中间只隔一青龙小巷,东和三清观相邻。现位于新城路中段,西面靠近文庙,东边和漆园宾馆相近。城内的城隍庙和慈氏寺等是香火最盛的庙宇。

城隍庙的建筑是砖木结构,工艺精巧,布局合理,大致可分为庙殿和戏院两个部分,庙院前半部分建有戏楼和前后舞台,左右两边是东西看楼,后半部分建有神庙大殿和后殿,大殿前面左右两侧,建有东、西两个偏殿走廊。庙院前面靠街处,开有正中大门和左右侧门各一个。从东左门进入是“土地祠”,从西右门进去是“僧福祠”。入正中门后,必须从大戏楼的前后舞台底下的过道穿过,才能进入正殿前面的长方形的大庙院。在大院的北端,就是建筑雄伟的三间正殿。在大殿前面的左右两侧,各有东、西庙房偏殿共十间。靠正殿的左、右两面,都留有一个圆形的墙门,是通向大殿的后小院通道,后小院中间有后殿三间,上面有楼阁,上下六间。

大殿正中的前面,有六扇高大殿门,后边有一座高大的神阁、神台,内有一尊泥塑金面城隍像。城隍像坐于中央,两边分别站立一泥像,左面站的是判官,一手托着生死簿,另一手拿着一只笔;右边站的是鬼差官,双手拿着令箭样的差签(即领魂牌)。在城隍像的面前另有一座如人体一样大小的木雕像,衣冠齐整,端坐在木制的太师椅上,按其膝部,能忽然立起,栩栩如生,好像活神,这是每年群众百姓,在“出巡胜会”时抬着上街,由信徒们沿路祭祀使用的另一城隍像。神台前面放有香案,上面有佛灯、香炉、蜡台及神签具、磬和木鱼等。在香案两旁近处,竖立着两个高大圆柱形的殿房明柱,上面写有一副楹联,内容是:

上联:问你生平所干何事?欺人孺,诈人财,教人讼,淫0,占人田产,破人婚姻,桩桩罪孽,是否是?摸摸心,直说来休瞒自己。

下联:到我这里曾放过谁?计尔恶,折尔寿,追尔命,离尔骨肉,断尔子孙,赫赫律条,怕不怕?睁睁眼,才知道真有神灵。

在正殿前面,东西两侧的偏殿廊内,分别塑造有十殿阎君的泥像神位,形态各异,威风凛凛,各尊像前塑造有各殿司分管的一些阴府惩罪的场面。罗列各种刑具,如油炸、磨挨、刀砍、斧剁、锯拉、挖眼、割舌等酷刑案例,形像逼真,令人望而生畏。通向后殿院墙的两个圆门上边横额分别写有“片石孤云”、“清池皓月”八个字。大殿门前两边分别有十棵苍松翠柏,幽雅壮观。后殿内塑有地藏王的神像,后殿上层楼阁上面是地藏王菩萨的卧床睡像或称卧佛,后殿院两侧建有小房数间,是庙里僧人们吃住的地方。在东面看楼下面的三间房内,有雨母娘娘、雷公、电母的泥塑神像。在西面看楼下面的三间房里,是五路瘟神的泥像。进入大门的过道两侧塑有两个牵马的阴差,一个头面似牛,一个头面似马,这就是牛头和马面。民国初期,城隍庙内,除正殿的神像保留未动,其它的一些神像,因提倡新生活、破除旧迷信时被破坏扒掉了。

城隍庙前半部分是庙内戏院,建筑戏楼面向北,正对着正殿中门,专为群众许愿,还愿唱戏给城隍爷看戏的。舞台高2.5米,前台面积40平方米左右,后台要比前台大一半。戏台是用木柱支撑,从北、西、东三面都能看到戏,南面靠后台。舞台上的梁柱及横木雕刻着花鸟人物及龙凤,工艺精巧,飞檐翘角,造形别致美观。东西两面各有看楼三间。大殿和戏台房顶,全用彩色琉璃瓦覆顶。

该庙每年夏历三月十五为会期,人潮不断,香火非常旺盛,钟磬齐鸣,香烟似雾,热闹非凡。除会期外,平时也有善男信女来城隍庙里烧香叩拜,求神求签,消灾祈福。许愿者,有的杀猪宰羊,有的请戏班名伶演唱,庙院内锣鼓喧天,弦歌悠扬。戏楼两侧看楼上,设有桌凳茶具,多为官府和富户人家享用,可供二百人左右观看,戏台前面的庙院广场,可容数百观众看戏,没有座位,多站着看戏。当时县城里,只有这一个较早、较大的固定戏场。

民国三十六年(一九四七年)二月三日上午九时左右,城隍庙戏楼突然起火,雕梁画栋的大戏楼,包括前后台,东西看楼及紧靠的文庙、魁星楼、土地祠、僧福祠和近处的民房数十间,火烧两天,变成残垣断壁,瓦砾焦土。当时幸免于火灾的大殿、后楼及东西廊房,如今县政府曾拨款维修,将城隍庙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>>罗会廉墓地

为您推荐:蒙城县旅游-蒙城县文物古迹-蒙城县十大景区-蒙城县全部景区-蒙城县特产-蒙城县美食-蒙城县地名网-蒙城县名人